藝術原境: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網路狂銷

網友評鑑5顆星,站長最近閱讀過 感覺很實用 在此推薦給您 藝術原境: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

博客來人文史地-台灣史地分類熱銷好書


想看更多[藝術原境: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]的詳細說明嗎
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內容簡介  

內容簡介

  不只是「豐年祭」和「歌舞」,
  原住民藝術比你知道的更豐富、更精采…

  「原住民藝術」是什麼?
  臺灣原住民族有哪些藝術形式?
  我們如何判斷原住民藝術的特殊性、重要性與價值?
  工匠的技巧與藝術家的才能之分界線在哪裡?
  在藝術的表現上,部落的生活方式扮演什麼角色?
  藝術形式可以獨立存在,或是必須依賴其他的社會制度?
  臺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和當代藝術有什麼關係?

  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表現非常多樣化,且具有極高的獨特性,表現出有別於漢人的藝術(或美學)經驗。雖然,自日據時代以來原住民社會變遷非常快速,文化流失、社會解組的情形屢見不鮮,但是原住民的藝術表現依然具有極為強韌的生命力;不論在部落或是都會地區,當代原住民的藝術創造活動持續下來且日漸蓬勃。事實上,各族以不同於其他族群的方式,詮釋其多采多姿的藝術世界。而我們也可以發現,目前一般臺灣民眾對於原住民文化或一知半解、或全然無知。

  原住民族生活週遭的生態與景觀,不但是藝術呈現的素材,也是發表藝術內容的基礎、制約了藝術表達的形式。

  本書探索當代原住民社會生活中的藝術表現。不但嘗試說明了解、欣賞「異文化」及其獨特的藝術成就、美學觀的一個可能的角度,更闡釋藝術的創造性(creativity)與文化、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。我們將在一個整體的社會文化脈絡中,掌握各個不同族群、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之特色、獨特的美學價值,理解博物館、美術館和策展人的新文化機制之運作,標定臺灣原住民文化與美學在整體的「臺灣價值」中的角色與地位。

  臺灣原住民族在住居形式、儀式器物、服飾、製陶、揉皮、竹木工具等方面的技術,雖簡繁不一、卻都表現極高的工藝成就。工藝表現在文化意義與社會組織的脈絡中,與技術、知識體系與意識型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。例如,著名的蘭嶼達悟人的拼板、雕舟工藝,具體的再現了父系親屬界限。而不論是鄒族與卑南族「干欄式建築」的男子會所與少年會所,或蘭嶼達悟人的半地下屋、排灣人的石板屋等「包牆式建築」,建築物是具有言說意涵的物質結構,不只呈現居住或使用的團體,重要的是住居形式更「界定了某一個獨特的社群」、表彰族群的空間美學。

  臺灣原住民族喜歡在日用生活器物予以雕刻,除了美觀外,更傳達了文化意涵、是集體記憶再現的方式之一。

  傳統原住民藝術的發展是以日常生活的工藝為基礎,更涉及材料知識的掌握。現實的部落生活不只是靈感的來源,生活週遭的材料更是想像具體化的素材。

  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創作極為多樣化。不同的藝術形式或類別,往往有特殊的社會文化體系為背景。社會文化體系與內涵是個人創作的泉源。在當代臺灣社會展露頭角的原住民藝術,漸漸地擺脫原住民的藝術不過就是制式化的「豐年祭」和「歌舞」的刻板印象。

  近十幾年來,原木立體雕塑、布畫與拓印是年輕的原住民新的嘗試。有時候生活物件被放大成巨型的雕塑,而傳統的「原住民圖像」也出現在各種場合。傳統生活、神話世界、部落人物,是原住民藝術家取材的重點。原住民藝術家運用不同的方式,再現各族文化的真實。藝術創作的技巧,反而不是當代原住民藝術家追求的目標。

名人推薦

  浦忠成(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,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、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、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兼系主任)

...繼續閱讀

  • 定價:320
  • 優惠價:79253
  • 優惠期限:2014年02月28日止

藝術原境: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manities04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